星期二, 5月 05, 2009
(轉貼)跑跑小橘車: 自行車車架材質6061、7005、鉻鉬鋼的特點
一般的說法是號碼越高越好
像湯尼邦騎的這台Dahon MU P8就是7005
焊接的地方比較多
而BIRDY LX是用6061材質好像就看不到焊接處
所以應該是為ㄌ車子造型的關係才選用不用材質
其實看數據好像兩者強度不會差很多的說
----原文----
跑跑小橘車: 自行車車架材質6061、7005、鉻鉬鋼的特點
鋁合金6061和鋁合金7005都算是發展很成熟的質材,兩者在製造車架的歷史上都超過10年的歷史。
6061是鋁合金代號,主要是摻雜1%鎂與0.6%的矽所組成。T6是熱處理的一種方式,能夠使鋁合金更硬,強度更強。
6061- T6代表這是一支經過T6熱處理的鋁合金6061車架。
目前市面上較好的車架材質大概算是
雷諾853號鋼管
鋁合金606X
鋁合金7005
碳纖維
鈦合金
鎂合金
7005鋁合金主要摻雜元素是4.5%鋅與1.4%的鎂
一般說來7字頭的鋁合金強度較6字頭的鋁合金要來的高:
鋁合金7005-T6的抗張強度是51000psi;
鋁合金6061-T6的抗張強度是45000psi。
鋁合金7005-T6的伏降強度是42000psi;
鋁合金6061-T6的伏降強度是40000psi。
雖然7字頭的鋁合金強度較6字頭來的好,不過這並不代表7字頭的鋁合金一定比較好。因為7字頭的合金含量高於6%,雖然強度較佳,但是在車架的成型性和焊接性上都比6字頭的鋁合金要差。也因此目前像是捷安特與美利達的液壓成形車架都是採用鋁合金60XX去製造的。
一般說來,相同設計的兩支鋁合金6061和7005的車架,6系列的鋁合金比較有韌性;7系列的鋁合金則比較死硬。
然而車架的幾何設計和加工技術可以彌補合金先天上踩踏的感覺,
所以鋁合金6061的車架未必會比7005來的差,也因此我才會說」沒有鋁合金7字頭一定比鋁合金6字頭來的好的說法」。
有些車款上管是液壓成型,不知道下管是否也是,如果下管也是液壓成型管的話,那麼下管與頭管焊接處其實是可以不需要舌片補強的。液壓管的強度較高,藉由加大管徑與變化管形,可以達到具有舌片補強的車架相同的強度。
鉻鉬鋼 (Fe-Cr-Mo)
在自行車的100年歷史當中,鐵素材是剛性與重量方面都均衡的理想素材。鐵製車架的最大特徵是可在各種成份,各種粗細厚薄的鐵管中,任意選擇所需要的鐵管進行加工因此可以選擇最適合於的尺寸、剛性、騎感的車架。
最大的缺點是比起其他的素材重(過去)。但是最近的鐵素材車架經過熱處理,把薄的管道做成粗的管來使用,其重量不會輸給輕的合金。鉻鉬鋼是鉻、鉬的合金。
它的性能如下:
○淬火性好。
○對回火處理的抵抗性大。
○回火脆性傾向少。
○高溫加工性好,加工後美觀。
○熔接性好。
●鉻鉬鋼車架的優點
(1).加工性好:鉻鉬鋼的車架是歷史最久的車架,因此對它的研究時間也最長。現在能做到車架所需強度的極薄的管道。
(2).衝擊的吸收性能好騎感極好:如「像彈簧般的騎感」。構成車架的鉻鉬鋼管道有優異的吸收衝擊的性能。
(3).焊接容易鉻鉬鋼比起鈦、鋁焊接容易:可以設計成名種形狀。另外,焊接後也不需要熱處理,因此不需要大型的熱處理設備,成本低。
(4).價格便宜:雖然有些高擋次的鉻鉬鋼車架價格貴,但一般價格便宜。也可以說,用便宜的價格買到高擋次的車架。
●鉻鉬鋼車架的缺點
(1).容易生銹:車架用的鉻鉬鋼含有鉻,但是添加量少(不銹鋼含有12%的鉻)的鐵系合金。若沒有施有表面處理的話,有傷口時容易生銹。但是一般都有進行防銹加工。自行車的場合,管道的肉壓薄,生銹後的影響將會非常大。生銹→肉壓減少→強度下降(應力集中)。
(2).金屬的疲勞顯著(應 力集中引起的金屬疲勞)若使用肉薄的鉻鉬鋼車架時需要注意!當然金屬疲勞這個現象任何金屬都會產生包括鋁等在內。金屬疲勞現象簡單地說:金屬雖然具有防止 塑性變形的小小的力量,但是反覆施加應力時,金屬可能被破壞(被稱為微細的應力集中)。飛機出事時,有時候也是某部分的金屬疲勞引起。對自行車來說,由於 金屬疲勞的原故,可能出現強度不能保持。
星期三, 10月 10, 2007
和老外吵架時必備的108句英語:osaki's Blog- 娛樂,網路,爆笑,影片,不可思�
1. Stop complaining! 別發牢騷!
2. You make me sick! 你真讓我噁心!
3. What’s wrong with you? 你怎麼回事?
4. You shouldn’t have done that! 你真不應該那樣做!
5. You’re a jerk! 你是個廢物/混球!
6. Don’t talk to me like that! 別那樣和我說話!
7.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你以為你是誰?
8. What’s your problem? 你怎麼回事啊?
9. I hate you! 我討厭你!
10. I don’t want to see your face! 我不願再見到你!
11. You’re crazy! 你瘋了!
12. 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瘋了嗎?(美國人絕對常用!)
13. Don’t bother me. 別煩我。
14. Knock it off. 少來這一套。
15. Get out of my face. 從我面前消失!
16. Leave me alone. 走開。
17. Get lost.滾開!
18. Take a hike! 哪兒涼快哪兒歇著去吧。
19. You piss me off. 你氣死我了。
20.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關你屁事!
21. What’s the meaning of this? 這是什麼意思?
22. How dare you! 你敢!
23. Cut it out. 省省吧。
24. You stupid jerk! 你這蠢豬!
25. You have a lot of nerve. 臉皮真厚。
26. I'm fed up. 我厭倦了。
27. I can’t take it anymore. 我受不了了!(李陽老師常用)
28. I’ve had enough of your garbage. 我聽膩了你的廢話。
29. Shut up! 閉嘴!
30. What do you want? 你想怎麼樣?
31. Do you know what time it is? 你知道現在都幾點嗎?
32. What were you thinking? 你腦子進水啊?
33. How can you say that? 你怎麼可以這樣說?
34. Who says? 誰說的?
35. That’s what you think! 那才是你腦子裡想的!
36. Don’t look at me like that. 別那樣看著我。
37. What did you say? 你說什麼?
38. You are out of your mind. 你腦子有毛病!
39. You make me so mad.你氣死我了啦。
40. Drop dead. 去死吧!
41. F*** off. 滾蛋。
42. Don’t give me your shit. 別跟我胡扯。
43. Don’t give me your excuses/ No more excuses. 別找借口。
44. You’re a pain in the ass. 你這討厭鬼。
45. You’re an asshole. 你這缺德鬼。
46. You bastard! 你這雜種!
47. Get over yourself. 別自以為是。
48. You’re nothing to me. 你對我什麼都不是。
49. It’s not my fault. 不是我的錯。
50. You look guilty. 你看上去心虛。
51. I can’t help it. 我沒辦法。
52. That’s your problem. 那是你的問題。
53. I don’t want to hear it. 我不想聽!
54. Get off my back. 少跟我囉嗦。
55. Give me a break. 饒了我吧。
56. Who do you think you’re talking to? 你以為你在跟誰說話?
57. Look at this mess! 看看這爛攤子!
58. You’re so careless. 你真粗心。
59. Why on earth didn’t you tell me the truth? 你到底為什麼不跟我說實話?
60. I'm about to explode! 我肺都快要氣炸了!
61. What a stupid idiot! 真是白癡一個!
62. I'm not going to put up with this! 我再也受不了啦!
63. I never want to see your face again! 我再也不要見到你!
64. That’s terrible. 真糟糕!
65. Just look at what you’ve done! 看看你都做了些什麼!
66. I wish I had never met you. 我真後悔這輩子遇到你!
67. You’re a disgrace. 你真丟人!
68. I’ll never forgive you! 我永遠都不會饒恕你!
69. Don’t nag me! 別在我面前嘮叨!
70. I'm sick of it. 我都膩了。
71. You’re such a *****! 你這個,,婊,,子!
72. Stop screwing/ fooling/ messing around! 別鬼混了!
73. Mind your own business! 管好你自己的事!
74. You’re just a good for nothing bum! 你真是一個廢物!/ 你一無是處!
75. You’ve gone too far! 你太過分了!
76. I loathe you! 我討厭你!
77. I detest you! 我恨你!
78. 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滾開!
79. Don’t be that way! 別那樣!
80. Can’t you do anything right?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81. You’re impossible. 你真不可救藥。
82. Don’t touch me! 別碰我!
83. Get away from me! 離我遠一點兒!
84. Get out of my life. 我不願再見到你。/ 從我的生活中消失吧。
85. You’re a joke! 你真是一個小丑!
86. Don’t give me your attitude. 別跟我擺架子。
87. You’ll be sorry. 你會後悔的。
88. We’re through. 我們完了!
89. Look at the mess you’ve made! 你搞得一團糟!
90. You’ve ruined everything. 全都讓你搞砸了。
91. I can’t believe your never. 你好大的膽子!
92. You’re away too far. 你太過分了。
93. I can’t take you any more! 我再也受不了你啦!
94. I'm telling you for the last time! 我最後再告訴你一次!
95. I could kill you! 我宰了你!
96. That’s the stupidest thing I’ve ever heard! 那是我聽到的最愚蠢的事!
(比爾·蓋茨常用)
97. I can’t believe a word you say. 我才不信你呢!
98. You never tell the truth! 你從來就不說實話!
99. Don’t push me ! 別逼我!
100. Enough is enough! 夠了夠了!
101. Don’t waste my time anymore. 別再浪費我的時間了!
102. Don’t make so much noise. I'm working. 別吵,我在幹活。
103. It’s unfair. 太不公平了。
104. I'm very disappointed. 真讓我失望。
105. Don’t panic! 別怕!
106. What do you think you are doing? 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
107. Don’t you dare come back again! 你敢再回來!
108. You asked for it. 你自找的。
最後再送一句:Nonsense! 鬼話!
星期六, 10月 06, 2007
小安妮: 印度理工學院 百萬富翁製造機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六十分鐘」節目,曾經花了一整集時間來介紹它,說:「把哈佛、MIT(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加起來,就是它在印度的地位。」美國《BusinessWeek》則大膽下了這個定論: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是「印度史上最熱門的出口產品」。
在美國媒體的大方加持下,II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印度理工學院)從一所咖哩味濃郁的印度學校,成為一個光芒耀眼的傳奇品牌,還因此創造了「IITian」(IIT人)這個英文名詞。
都十月了,德里天空兀自掛著燎燒三十六度的烈陽。IIT德里校園,燠熱空蕩;陳設簡陋的圖書館閱覽室裡,天花板吊扇賣命地轉。習慣了熱,印度學生猶然精神奕奕,埋頭書堆,準備應戰即將到來的考試週。
如果沒有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的深謀遠慮,就不會有今天名揚國際的IIT。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後,尼赫魯預見印度的現代化,科技將扮演重要角色,委派實業家薩 卡爾(N. R. Sarkar)率領二十二人的委員會,研究成立一所以國際標準設置、按照MIT為藍本的高科技學院,並在印度東西南北各設分校,IIT系統於焉誕生,至今在印度各地共有七個學校。
任務:成為印度的驕傲
「IIT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成為印度的國家驕傲,」辦公室裡一無長物,用的是一架老式按鍵電話機,IIT德里校區的學生訓練與輔導處主任塞恩(K. Sen)強調。五十五年前創設第一所IIT時,之所以選址在卡拉普爾(Kharagpur)這個英國殖民者專門關印度政治犯的監獄,就是希望學校永遠要記得「人才是印度富強之本」。
從創校之初,IIT的定位和目標就非常明確,是為印度科技發展以及國家現代化工程,培養第一流的人才。
印度政府擺脫齊頭式平等的僵化思考,把國家大部份的高教資源,集中在這所啣著國家使命出生的學校身上。它的基礎設施和條件,都比其他大學好;為了讓學校更 快發展起來,印度政府特別制定一個為它量身打造的獨立法案,宣告IIT是「國家級重要機構」,允許學校高度自治,舉凡課程設計、招生、教職員招聘,全由教師組成的學術議會裁定,不必受到非學術勢力的干擾與壓力。
「我們有絕對自由,可以選擇要教誰、誰來教、教什麼,」孟買校區學術發展處處長辛格(A.K. Singh)分析IIT成功的三大關鍵。
獨立運作的招生系統,既彰顯印度政府對IIT放任自主,也是IIT能夠打造成功品牌的最重要利器。
一流:只有二%的錄取率
IIT七個分校,每年共招四千多名新生,印度上千萬中學生要擠進這扇窄門,就只能透過一個管道──參加聯合入學考試(JEE)。IIT的難考,在世界是出了名。每年超過三十萬名成績優異的中學生報考JEE,錄取率還不到二%,比哈佛大學的一三%還要低。
「上至總理的兒子,下至校長、教授的小孩,不論是誰,要進IIT,考試成績一定要在前二%,」對於IIT的嚴選,德里校區註冊組長辛格(Col. R. Singh)不無驕傲地說,在印度,第一流的學生進IIT,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
印度第一大軟體公司資訊系統(Infosys)創辦人墨希(Narayan Murthy)就曾經得意地「抱怨」,他的兒子考不上IIT,「只好」去念美國康乃爾大學。
JEE考試只考物理、數學和化學,而且要考兩次,第一次先刷掉後面的四○%,第二次則挑出最後能夠入學的考生。「能夠從IIT出來,你就是creme de la creme (菁英中的菁英),」IIT畢業後赴美發展,詹恩(Naveen Jain)創設了價值二十億美元的電子商務公司Infospace,IIT畢業生高人一等的自信,在他的言談間展露無遺。
一位從IIT坎普爾(Kanpur)分校畢業、如今在美國矽谷擔任工程師的校友肯定,JEE真正能夠篩選出好學生,不考選擇題,只會死背的考生,絕對考不好。他以自己的經驗說明,JEE考試得分排名,幾乎跟四年後從學校畢業的學科成績排名一模一樣。
IIT窄門深深,又是成功人生的入場券,即使一年學費兩萬五千多台幣,是其他公立大學的一百倍(重點國立大學尼赫魯大學一年學費約台幣兩百元),仍是數億印度父母與學生「夢想之所繫」。
專研印度傑出教育機構的尼赫魯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勞奧(S. S. Rao)指出,印度小孩從十一歲起,就開始為考進IIT做準備,日夜補習苦讀,「只為了進入這所人人夢寐以求的學校。」勞奧點出,印度其他大學或理工學 院,只能頒發工程學士,IIT卻可以單獨授與B.Tech.(科技學士)學位,凸顯了它在印度的特殊地位。
優勢:政府大力栽培
是政府不遺餘力的栽培,才造就IIT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國際的水準來看,IIT絕對稱不上資源豐富,七所分校、三萬多名學生,每年經費共四十四億台幣,還不到學生人數相當的台灣大學的一半。從印度的角度觀之,IIT卻「有錢的」讓他校眼紅,政府每年給其他幾千所理工學院的補助,加起來也不過是一億四千多萬台幣,只有IIT的三%。
在這種「特權享受」的環境中,IIT的學生不免有「天之驕子」的睥睨傲氣,特別有競爭力、企圖心強、自信心十足。「只要能夠進IIT,去哪裡都會成功,你 找不到更好的學校,」來自北印度、在IIT孟買計算機系念大二的阿斯納尼還記得,在得知他考上IIT之後,父母親喜出望外,幾乎是傾家蕩產,連續幾天請全 村鄰居吃飯。「我們都知道,念完IIT,只要工作幾個月,家裡對我的一切投資,就能全部回收,」目光炯炯有神,阿斯納尼從不懷疑自己的未來將一帆風順。
教學:除了讀書,還是讀書
除了政府不吝惜的扶植,IIT近乎斯巴達式的教育模式,訓練學生理論、實務兼備,「耐磨耐操」,深受各界歡迎。
學生畢業前要修滿一百八十個學分(台灣是一二八學分),其中必須有二十個基礎科學學分;每五個星期舉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績全校排名。從大一開始,每學期都要修六門理工課程,以及兩、三門實驗課;在學校的安排下,所有學生至少要到一家企業實習過。
「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上課,下午五點半下課,每星期五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穿著一身色彩鮮豔的旁遮普服,烏溜溜的大眼睛,在黃銅色的皮膚下,顯得更加靈活有神,即使已經讀到大四,在德里IIT念電機工程的卡拉還是天天滿堂,忙得沒有時間玩。
學校重視學生的計量與分析能力,大一不分系,全部學習理化、數學和電子學的基礎理論。學校的課程每隔一段時間更新、調整,為了讓教師能夠隨時掌握最新的理工趨勢,學校特別設置「品質改善計劃」(QIP),協助教師提升能力,跟上全球的專業新知。
為維持教學品質,IIT始終以小班教學,師生比維持在一比六左右(台灣約一比二十),幾乎是全世界最好的比率;職員數也保持在教師人數的四、五倍,好提供教師充分的支援。
IIT老師對於學生的基礎數理要求特別高,有的甚至要求學生答案精準到小數點後第四位。IIT的學生也鮮少抱怨功課太重,他們已經練就一身「解決最刁鑽問題的能力」。
「不必逼他們讀書,IIT人知道用功一定會成功,」孟買校區資訊系系主任帕塔克(D.B. Phatak)透露,他喜歡出最難的題目考學生,為的是「讓他們習慣自己解決難題。」
當全球化競爭橫掃國際高等教育界時,IIT並沒有受到太大衝擊。從很多標準衡量,IIT一點也不國際化,所有的教師都是印度本地人,也沒有幾個外國學生。教授月薪約三萬台幣,在人均年所得還不到兩萬台幣的印度,屬於中上所得,卻也絕對請不起國外名師。
當國外大學為了在全球大學排行榜爭取到好名次,竭力鞭策教師寫論文時,IIT這廂在評估教師績效,並不側重論文發表量。因此,在以論文數量為評比重心的上 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排名,IIT只勉強擠進前五百名;但是,在以同業評分學術聲望為根據的倫敦《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上,IIT卻名列前五十大;其工 科領域,排名甚至是全球第三,僅次於MIT和柏克萊。
「我們不在乎排名,好就是好,」德里校區紡織科技系教授阿格拉瓦(A. Agrawal)坦率地說,比起卓越嚴謹的教學,IIT的研究成果顯得相形失色。
IIT治理委員會逐漸體認到,光是製造好學生,沒有好研究支撐,這所優等學府也走不出印度,開始轉而要求教授多發表論文。
留著印度男人典型的小鬍子,五年前放棄美國麻州大學教職,回到孟買校區擔任研發長的拉曼瑞罕(K. Ramamritham),對IIT的研究潛力信心滿滿。他體認到,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IIT必須從教學導向轉型為研究大學,延攬國際知名學者,以及印 度出國留學的傑出人才,為印度訓練更多優秀的博士生。「我們有一流學生,只要加強研究,在世界高教領域絕對會有更大影響力,」剛剛獲頒澳洲雪梨大學榮譽科 學博士的拉曼瑞罕說。
也正是因為IIT學生有一流的專業實力和扎實的英語能力,每年十二月,各跨國公司紛紛進駐七所校園徵才,通常在兩個禮拜之內,所有學生都會被「搶訂一空」。「在離開校園之前,IIT人一定會知道自己將到哪裡,」德里分校學務長夏瑪爾(A. Sharmar)指出。
矽谷:IIT的最大受益者
IIT能夠成為一個國際高等教育的馳名品牌,必須歸功於九○年代的網路熱潮。在這段科技產業騰飛的黃金時期,IIT每年七○%的畢業生會出國,且大部份都 落腳美國。過去五十年,IIT總共產生了十七萬畢業生,留在美國的就超過三萬五千人。印度曾經有一則笑話,說進入IIT,是一隻腳踩在印度土地,另外一隻 腳踏進印度航空。
二○○三年,IIT在美國矽谷盛大慶祝創校五十週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盛讚它是具有全球影響力、「令人不可思 議」的學校,並稱它對電腦產業助益匪淺。矽谷是IIT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據柏克萊教授薩克森尼恩(A. L. Saxenian)研究統計,矽谷兩千家新創公司中,有四○%由印度人創立,絕大部份都是從IIT畢業。
曾有人計算過,在全世界所有大學中,IIT學生成為百萬(美元)富翁的比例最高。資訊系統創辦人、昇陽電腦共同創辦人、麥肯錫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沃達豐集團執行長、網威(Novell)科技長等,都是具有全球知名度的IIT校友。
IIT的成功傳奇,從美國企業的董事會議上,傳頌到華爾街股票市場,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像是傳說IIT學生在學會開車之前,就已經能夠解開各種複雜的科學難題。
不論是大學或企業,美國人瘋狂著迷這些「咖哩腦袋」。例如,美國華盛頓特區的George Mason大學,每年主動奉送六十個全額獎學金給IIT畢業生,另外還補貼住宿費,付錢讓他們到美國企業去實習。
印度:人才外流的大輸家?
這種轟動美國、驚動跨國企業的熱潮背後,或許也象徵了印度自身的遺憾。政府每年補貼每個IIT學生的費用,是其他大學生的十幾倍;但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的IIT學生,前腳才離開校園,後腳就馬上踏進外國,印度社會近年也不斷撻伐IIT「人才外流」(brain drain)的事實。
根據印度《經濟時報》估計,在美國的IIT人擁有的總淨值共三百億美元;印度每年因軟體人才出走而造成損失大約是二十億美元,「其中有八成以上,都是IIT人。」IIT學生出國比例目前雖然降到三○%,只是「最好的頭腦外移,印度無疑是最大輸家,IIT只是為已開發國家製造工人的生產線,」《經濟時報》嚴厲批評。
IIT當然感受到印度社會這股不平怨氣,除了積極拓展研究所課程吸引學生,並鼓勵學生留在印度奉獻之外,還推出遠距工程教學計劃,在全印設立至少二十處衛 星中心,將IIT幾十門課程,分享給印度其他學校。「取之於印度,用之於印度,IIT要把印度整體高教水準拉起來,」孟買校區遠距教學中心主任墨格亞 (K. Moudgalya)表示。在國際人才市場上,「IIT製造」無異品質的保證;對於數以百萬寄望透過擠進這裡改變貧窮命運的印度學生而言,IIT似乎不是 夢想的起點,而是夢想的終點。
星期六, 9月 15, 2007
日本新玩法!長榮假期讓你開車遊北海道 還可賞楓泡湯~
2007/09/15 12:23
記者黃志偉/台北報導
台灣遊客特別喜愛日本,加上國民的素質水準又高,向來是日本官方與民間都愛的外國旅客,也因此繼開放台灣國民免簽證赴日旅遊之後,再度宣布台灣民 眾可在日本境內開車旅遊、洽公。看好這個商機,長榮航空率先推出開車遊日本北海道的套裝行程長榮假期,隨著外交部與日方宣佈正式於9月19日起開放,長榮 假期套裝行程也將從25日起,讓台灣民眾輕鬆赴日開車遊北海道。
長榮航空營業部營業二課課長陳龍江表示,配合這項日本對台灣首度開放的政策,長榮假期立即設計一個全新的到北海道開車旅遊的套裝行程,為4天3夜的「長榮假期北海道駕車趣」租車賞楓泡湯自由行。
選擇北海道的原因,一來日本許多大城市的交通擁擠,加上駕駛的方向不一樣,而北海道地廣人稀,是最合適首次到日本開車的地方。不過由於北海道到了11月之後就進入冬季,台灣民眾不習慣在雪地開車,因此這個行程的使用期限從9月25日起至10月31日止。
長榮航空特別與日本在地的租車公司Nippon Rent Car合作,提供兩款車型,包括小型車款的Honda FIT,以及旅行車款的Subaru Legacy,前者FIT在台灣尚未引進,適合兩人成行,後者Legacy台灣則有,可以安排4人同遊。行程內容包括台北-札幌的來回經濟艙機票、3天早 餐、3晚住宿(2人1房)、2天晚餐。
購買行程的遊客下飛機之後,先到Nippon Rent Car Service Counter報到,即有安排中文解說員辦理租車手續,以及解說用車方式,特別是車內的衛星導航系統的設定說明,同時業者也會提供相關地圖以及路線上需注 意的事項。萬一路上有問題時,還可電話洽詢業者提供的中文人員,隨時為遊客提供後勤的服務。
這個行程特別安排了兩條路線,讓首次赴日本開車的遊客,不需要擔心會有迷路、走錯路的危險發生。第1條:第1天從札幌出發前往登別,當晚住在登別的万世閣 飯店;第2天往國人最熟悉的富良野,當晚住在新富良野王子飯店;第3天往回到札幌,當晚住在札幌京王廣場飯店。第2條則是在第2天往南的洞爺湖走,當晚住 在洞爺湖万世閣飯店,其他的行程都是一樣。
參加這兩條路線都必須至少是2人成行,費用為第1條「登別-富良野-札幌」每人24,540元起、第2條「登別-洞爺湖-札幌」每人23,640元起。租車的行程不能更改,也不能延長天數,僅能在回程時的札幌可以延長,而札幌京王廣場飯店續住每晚1,250元。
想嚐鮮在日本開車的民眾,得把握今年僅有1個月的旅遊時間,詳情可上長榮假期網站:http://www. evasion.aero/,或全省訂位專線:(02)2501-1999。
星期三, 10月 25, 2006
陳小春成名前的血與淚 - 一個香港只得一個香港討論區
香港著名影視演員陳小春是當今家喻戶曉的大明星。他不僅主演了《古惑仔》、《神偷諜影》、《鹿鼎記》、《龍堂》、《第一次親密接觸》、《有情有義》等多部影視劇,而且,由他演唱的《神啊 救救我》、《沒那種命》、《算你狠》、《今生今世》等歌曲也風靡亞洲。然而,這樣一個大名鼎鼎的明星,成名之前,卻身高1.4米,年齡15歲,小工春仔哪有半點"星味"。
陳小春原本姓李,因為家貧,小春的爺爺被賣到廣東省惠陽縣一個姓陳的村子,李家人才改姓了陳。1967年,陳小春在惠陽出生。由於家庭貧困,13歲那年,小春書讀到初中一年級就輟學了。此後,他便開始給一些缺少勞力的農家打短工。當時,身材瘦小、面黃肌瘦的他插秧、種田、割稻等農活樣樣能幹,由於營養不良加上陽光曝曬,小春幹活時幾次都暈倒在田地裡。原本細嫩的皮膚,也變得黝黑。但這些,比起被螞蝗咬,被飢餓困擾的滋味,已算不得什麼了。
1980年,陳小春隨父親來到香港。初到香港,生活的艱難是小春一家人始料不及的。當時,陳小春與全家人都擠在貧民窟的三間籠屋裡。在香港,住籠屋的人大多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每到晚上,各種聲響和氣味,常攪得小春難以入睡。每當這時,小春就會從心底暗暗發誓:我一定要出人頭地!讓全家人都住上大房子!不久,父親在建築工地謀到了一份苦差事。小春見籠屋環境太差,便決定出去找活幹,以便早日搬出那個鬼地方。可是,由於缺乏營養,小春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15歲了,個頭卻只有1.4米,面黃肌瘦,根本沒人願意雇他。無奈,小春只好來到父親幹活的工地打零工。因為年紀小又很懂事,工友們都很照顧他,不讓他幹重體力活,而只留些像量標線、傳空桶之類的輕鬆活給他干。但不論幹啥,小春都幹得特別認真賣力。
以後,建築隊的工程完成到八成,裝潢隊就進駐工地。只見過磚頭水泥、鋼筋石塊的小春對這些鋪地板、刷牆面的新鮮活頓時充滿了興趣,每當有空就跑到裝潢隊去看人家幹活,時不時也給人打打下手。很快,聰明的小春便學會了鋪木地板,打下手也幹得像模像樣。一天,裝潢隊的頭兒對他說:"春仔,要不你就到我們隊來打工吧,我給你每月300港幣!"小春興奮極了,要知道,多了幾百港幣,他們就可以租一間小房子,而不必蜷居在籠屋裡受罪了。第一筆工錢到手後,小春就在外租了一間小屋,讓家裡人搬出了籠屋。從此,他更加賣力地幹活。在裝潢隊,小春幹的是鋪木地板的活。鋪木地板是室內裝潢最基礎的一項工作,也最能考驗人的耐性。因為是新手,小春對待每一項工序都很認真。打線是鋪地板的第一道工序,一般有經驗的人用目側,草草畫畫了事。可小春每次打線時都跪在地上用長木尺一段一段地畫,畫得特別認真。第二道工序是用電鑽在水泥地上打洞,這需要很大力氣。小春年紀小,沒有那麼大力氣,他就把身體傾斜在電鑽上,使出全身的力氣,才能勉強幹這活。但接下來,往水泥洞裡敲木樁、鋪木地板就更不輕鬆了。
因為他鋪的木地板都是粗糙的半成品,非常毛糙扎手,而一條條的地板對槽又必須雙手去拼接,不到半日,他的雙手就扎滿了細小的木刺。待好不容易忙完一天,晚上回到家時,小春的母親就會在燈下,小心地用繡花針幫他把木刺一根根的挑出來。母親一邊替他挑刺一邊落淚,她多麼想讓兒子去讀書,不再做這些苦工啊!但是,如果小春不打工,他們就會連個家也沒有了。鋪完地板,接下來的的活就是打磨,由於小春的手受傷,又被紗布纏繞得厚厚實實,因此,他拿砂紙磨地板時就顯得笨手笨腳。沒有辦法,他只好拆下紗布,用佈滿傷口的手,拿著砂紙在地板上拚命地打磨。
4個月後,大樓的裝潢任務完成了,小春雖然賺了一筆錢,但隨之裝潢隊也撤出了工地。沒有活幹,小春也就意味著失業了。
跑堂打工時,老闆竟然逼他吃蒼蠅
小春失業後,全家人就陷入了恐慌,看著母親默默地流淚,聽著父親無奈的嘆氣,陳小春就想,一定得找份活來幫助父母撐起這個家。那一年,16歲的小春告別了父母,獨自一人來到了銅鑼灣。一週時間裡,他雖然跑了很多地方找工作,但人家見他的身體太單薄就拒絕了他的求職要求。
後來,一家大排檔的黃老闆被他磨得沒辦法,便答應先讓他試用一個月。當然,試用期小春是沒有工錢的,老闆只供他吃住,一個月內,如果幹得好,才能留下。老闆提供給他住的地方是一個簡陋的倉庫。由於倉庫太潮濕,裡面的蚊蟲太多,人在床上一躺,身上就會被蚊蟲咬起一片疙瘩。頭一個月,小春一天幾乎要幹16個小時,切菜、洗碗和拖地的苦活髒活都得干。開始的時候,因為他幹活性急,還差點被燙傷。那次,大廚讓他端爐子上的一隻大鍋,可他也沒仔細看鍋裡裝的是什麼,反正覺得沒有冒熱氣就不會有問題,於是動手就端。可他偏沒想到,鍋裡裝的卻是滾燙的熱油。待他將鍋端下來,兩隻手就被濺出的油燙起了大水泡。但第二天,陳小春照樣還得在店裡忙活。
一個月的試用期滿了,由於陳小春勤快、肯吃苦,黃老闆正式聘用了他,併發給他每月300元錢。這樣,小春才算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可是好景不長,一天晚上,店裡來了一桌客人,小春負責給他們上菜。但客人吃到一半時便叫了起來。黃老闆出去一看,發現客人正指著菜說裡面有只蒼蠅。他好說歹說安撫了客人後,就惡狠狠地衝進廚房,把剛才給客人端菜的小春一把揪出來,對著他的臉就扇了兩耳光。黃老闆邊罵他瞎了眼,一邊硬逼著他把菜裡的蒼蠅吃下去。說是既然能給客人吃,自己就能吃。是可忍孰不可忍,儘管小春非常害怕丟掉這份工作,但是,這種屈辱他哪能忍受!年少氣盛的他,頓時大罵了老闆一頓,捲起鋪蓋就走人。
結束了短暫的跑堂生涯,陳小春又開始奔波在香港街頭。身無分文的他,流落異鄉街頭,那種感覺對他來說,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也許是老天爺起了憐憫之心,幾經輾轉後,陳小春終於在灣仔的一家規模頗大的"藍坊"理髮店裡找到了一份零工,幹些接待客人、跑腿之類的雜活,漸漸學著給人洗頭。
"藍坊"的老闆是個女人,大夥都叫她藍姨。此人心雖不壞,但一生氣就愛罵人。由於是新人,陳小春一去就無緣無故地挨她罵,有時候,氣得他跑到廁所裡扇自己的嘴巴,然後坐在廁所的地上哭。剛開始的時候,藍姨不提供小春吃住,他只能吃最便宜的飯菜。可由於吃不飽,小春常常餓得晚上睡不著覺,實在受不了時,就衝著家的方向"咚咚咚"地磕頭,並聲嘶力竭地對著夜空高喊:"媽媽,我-想-你!"好在這種日子沒過多久,藍姨看他勤快、老實,就給了他一個住的地方,供他一日三餐飯。由於小春頭腦靈活,髮型師也很喜歡這個好學的男孩。於是,在他打下手的時候,就常傳他一些基本的理髮知識和技巧。這樣,小春學會了一些理髮技術後,藍姨就在忙不過來的時候讓他去給客人理髮。從此小春每月就能給家裡一點補貼了。
不過,香港理髮店這樣的場所,經常會來一些黑社會的人物,每次,這些人一來就會搞得人心不安。或許,成功人士註定都要經歷磨難才能成器,小春在"藍坊"幹得好好的,可有一天,一個醉醺醺的傢伙來理髮時,由於店裡忙,藍姨也沒看進來的人是誰,就讓小春給他理髮。但這傢伙酒喝多了,小春給他理髮時,他打起瞌睡來了,頭猛地向前衝了一下。"嗤──"地一下,來不及收手的陳小春猛然把他左邊的一小撮頭髮刮平了。這下糟了!那人醒後,看見鏡子裡自己的模樣,當即就叫罵起來。客人的叫罵驚動了藍姨。藍姨一看來人竟是黑幫的一個小頭目,忙陪著笑臉向他道歉。但那人一把就揪住了藍姨的衣領。小春火了,也一把拽過他大聲說: "打女人算什麼本事,有本事衝著我來!"那人見有人檔橫,頓時就從腰裡抽出一把匕首,直抵著小春的脖子。可小春沒有任何畏懼,他說:"要怎樣都隨便你,只要你找我一個人算賬就行!"見此,那人反被小春的勇敢給震住了,愣了一會兒,他才說:"算你是個男人!"然後就晃晃悠悠地走出了理髮店。經歷了這次"劫難 ",藍姨對小春更加器重,黑社會也沒有再來滋事,理髮店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吃盡苦中苦,理髮匠終於成了大明星
此後,小春在理髮店一幹就是兩年,他已從一個瘦弱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健壯的青年。這時候,他開始尋找更大的發展機會了。
也算巧合,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來理髮的客人隨口對他說,他下午要去應試香港無線電視台的舞蹈藝員。小春聽了頓時也來了興趣,因為他從小就喜歡跳舞。所以,他在向那位客人問清楚時間地點後,當天便趕去參加考試。意想不到的是,小春在考場跳完幾個指定動作和自由發揮動作,評委就看中了他靈活的動作和酷酷的長相,當場錄取了他。舞蹈藝員每月可拿700港幣的酬勞,這可是一筆大收入呀!第二天,小春就辭去了理髮店的工作,來到香港無線電視台簽了約,正式成為了一名舞蹈藝員。
新招的舞蹈藝員要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舞蹈培訓,這對於沒有任何舞蹈基礎的陳小春來說,就異常艱苦了。從繃腿到拉筋,他每訓練一個動作都疼得直咬牙。可是教練不心軟,他告訴小春,18歲是個可塑性很強的年齡,如果好好練就可以彌補薄弱的基礎,荒廢以後再練就晚了。小春牢牢記住了教練的話,除了訓練課之外,每天晚上還跑到練功房去加練。他的苦練終於贏得了教練的讚賞,可與此同時,他也遭到了同事的嫉妒。人們嘲笑他是個住過籠屋、種過地的老土,說他這樣出身的人在無線電視台是絕無僅有的。面對別人的譏笑,小春根本不去理會,因為他堅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
很快,兩個月後,小春培訓結束並開始登台表演。作為優秀學員,小春和幾個同事被推薦給了譚永麟做演唱會伴舞,這對於初涉演藝圈的小春而言,可是個極大的鼓舞。要知道,譚永麟曾是陳小春心目中的偶像呢,別說為偶像伴舞,就是能看上他一眼也是心中的一個夢想呀!
為了把握好這次機會,小春開始加緊苦練。這樣,在演唱會前的第一次綵排中,譚永麟就注意到了他,並發現伴舞的男藝員中這個男孩動作十分到位。作為鼓勵,譚永麟走上前拍了拍小春的肩膀,對他說:"你跳得不錯,加油啊!" 譚永麟拍了小春的肩膀,還表揚了他,這使小春激動得把嘴張得老大。原來自己的偶像竟是這樣隨和呀!小春心裡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這次,小春和譚永麟的合作非常成功。之後,譚永麟見他的舞蹈動作十分過硬,便又將他推薦給了梅豔芳、陳百強、張國榮和林憶蓮等大腕明星們做演唱會伴舞。在熠熠生輝的大明星照料下,儘管沒有人會注意一個默默無聞的伴舞演員,但是,可以和大明星們同時站在一個舞台上唱唱跳跳,小春已經很開心了。此後,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七年。
直到1992年,陳小春在一次為林憶蓮伴舞后,他才贏來了人生的機遇。那次,在慶功酒會上,小春被同事推上舞台表演節目。大家原以為,這個伴舞男孩肯定是跳一段勁舞,卻想不到,他竟拿起話筒唱了一曲譚永麟的《水中花》,直唱得林憶蓮都大感震驚。她感嘆地說,想不到我的伴舞隊還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小春的歌聲不僅震撼了林憶蓮,也吸引了星工廠的老闆許願。許願找到陳小春說,他現在正組織一個唱歌跳舞的團體──"風火海",想培養三個既能唱又能跳的組員,問小春有沒有興趣加入。能夠加入演藝團體對舞蹈藝員而言簡直就是最佳歸宿了,小春立刻答應了,並與朱永棠和謝天華給成了三人組合"風火海",迅速與星工廠簽了約。之後,小春的演藝之路迅速出現了轉機,漸漸地,他也有了一些片約。香港一些導演見小春十分機靈古怪,便叫他陸續出演了幾個小角色。
1994年,香港一位導演在拍攝電影《晚九朝五》的時候,便讓他在電影裡出演了2號人物。
沒想到,他這次扮演獲得了巨大成功,當年就榮獲了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和最佳男配角獎。可小春知道,自己依然不是紅花只是綠葉。直到1995年,由文雋編劇及監製的《古惑仔》投拍,陳小春才真正走上星途。
其實,剛開拍《古惑仔》時,他們並未找陳小春飾演,小春也是無意中從好友謝天華和朱永棠那兒聽說,當時,陳小春甚至連《古惑仔》是很流行的漫畫書也不知道。後來坐船時,小春問那些年輕的運貨工,沒有沒看過《古惑仔》。他們都說:"當然有!我們都愛看,每本都買!裡面的人講話都夠硬,像我們一樣!"小春這樣才知道《古惑仔》這麼受歡迎。回想當年自己在理髮店打工,也曾遭遇過黑社會,也曾經歷過打打殺殺,他覺得自己一定能演好那個有血有肉、亦正亦邪的角色 ──山雞。於是,他找到導演,不想導演也看中了他,遂邀請他主演了《古惑仔》中的"山雞"。《古惑仔》這部戲雖然由鄭伊健飾演"陳浩南",陳小春飾演"山雞";但人們覺得,陳小春飾演的"山雞"比"陳浩南"更真實、更有人性的種種弱點。這部後來風靡港台和大陸的電影,不僅捧紅了鄭伊健和陳小春兩位男星,也使陳小春由此名聲大震。這之後,陳小春便開始平步青雲。1997年,他一口氣接拍了《我愛廚房》、《古惑仔》、《基佬四十》、《神偷諜影》和《愛上百分之百英雄》等電影。之後,又演出了《鹿鼎記》中的韋小寶,扮演了《七品欽差劉羅鍋》中的劉羅鍋,主演《龍堂》,從此開始名聲大噪於天下。演而優則唱。在嘗試了許多新鮮不同的角色之後,陳小春接著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大件事》,並在"叱咤樂壇頒獎曲禮"上奪得了香港"樂壇新力軍銅獎"。接著,他又相繼推出了兩張專輯:粵語《愛妻號》和國語《人見人愛》。1995年5月,陳小春第二張國語專輯《大明星陳小春》出爐。這張專輯,在秉承了精彩編曲的同時,還加入了新元素樂與怒,更使小春的歌藝得以充分發揮……
現在,陳小春的片酬已達到400多萬港幣,演藝事業正處於輝煌階段。有了不菲的收入,小春的父母也早已落葉歸根,回到惠陽老家安享天年。小春也在老家買了一塊地,蓋了一棟大房子給父母住,他的弟妹也受他的資助,各自出國留學……眼下,小春最大的願望就是將來自導自演,拍一部很棒的歌舞片,並讓唱歌跳舞演戲同時進行。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一定會看到他更大的成功!從小工到跑堂,由理髮匠到伴舞藝員,再到大明星,陳小春的成長過程看似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但其中卻蘊涵著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面臨困境時,不能自暴自棄;有了機遇時,就要牢牢抓住。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就是這個道理。
星期日, 11月 27, 2005
死韓國人的奇蹟-清溪川
最近在看中天新聞台的時候
無意見看到一則介紹韓國漢城清溪川的報導
在短短的幾年間
把埋沒在地底下上面又覆蓋高架橋的大水溝
整治成能吸引國際注目的親水空間
除ㄌ恢復這條河川的歷史價值外
又吸引成千上萬的外國旅客到漢城一探究竟
這期間我們除ㄌ讚嘆韓國人大刀闊斧的手腕及決心外
應該也是要好好檢討自己吧
雖然我一向是排韓且拒用韓國貨
看到這個報導後
卻讓我不得不開始注意起他們
也想去那裡看看ㄌ
下面的新聞是從人民網上面擷取下來的
有對清溪川整治過程有完整的介紹
---------------------------------------------------------------------------------------------
不見天日47載 現代漢城重淌“歷史之河”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0月03日 14:05:55 來源:解放日報
10月1日夜晚,韓國首都漢城市中心上空煙花綻放,把地面上一條清澈的河流映照得五彩繽紛,河兩岸的人們不時發出陣陣歡呼聲。這是漢城市正在為這條名為“清溪川”的河流舉行的修復工程竣工儀式和清溪川迎水儀式。
清溪川已有600年的歷史。漢城地區四面環山,所以每當下雨時,雨水就會積在市區中心,並流向地
勢 低的東面進入漢江,但積水還是不能完全排出,造成 市區積水成災。因此,1392年朝鮮王朝建立後不久,國王便下令挖掘了一條疏通積水的排水溝,取名叫“開川”。1760年當時的朝鮮國王動用20餘萬人進 行了大型疏通工程,不僅清理了河床,而且理直了部分彎曲的水路。此後,還設置了負責疏通河道的“浚川使”一職,每隔2年—3年就會對河道進行一次疏通。上 世紀初,“開川”改名為“清溪川”。
1958年在漢城市重建過程中,清溪川在沒有經過治理的情況下被水泥板所覆 蓋。1978年,在韓國經濟起飛的年代,在被覆蓋的清溪川上建起了四車道高架橋高速公路,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日車流量達12萬。商家們很快就在這條繁忙 的公路附近建立了幾大市場,設置了近千家攤位,形成了著名的服裝、鞋帽、日用百貨集散地。作為“現代化”的象徵,一時間被韓國人引以為自豪。但是,好景不 長。巍然矗立的高架橋成了漢城的一塊致命傷,不僅破壞了市中心的美感,而且還污染了環境。高架橋上的堵車,噪音和濃烈的尾氣,讓兩側的商家和居民不堪忍 受,也讓市民對高架橋兩側的商家和店舖望而卻步,致使該地區一片蕭條。
2002年漢城市市長李明博走馬上任後,立即提出了拆除高架橋修復清溪川的計 劃。他說,修復清溪川是漢城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我們要恢復自然和生態環境,恢復城市的個性及歷史風貌,要以嶄新的面貌吸引國際投資者。韓國總統盧武 鉉在談到清溪川修復工程時說,從現在起,漢城的發展應該重視的是質而不是量。
2003年7月1日,漢城市政府斥資3700多億韓元,約合3.6億美元,開 始了修復清溪川的工程。在短短的2年零3個月中,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們拆除了長達5.9公里的清溪川混凝土高架橋,打開了覆蓋在河道上的水泥板,清除了河 床長年淤積的污泥濁水,修建了流經市內的5.8公里長的清溪川護堤。由於長期乾涸,清溪川已經斷流。工程人員又設法從漢江取水,經沉澱過濾後,再透過泵站 將水送入清溪川河道,最後再流入漢江。但是,這一工程並不是對清溪川的簡單復原。漢城市政府是以全新的理念來營造以人和自然為中心的城市綠色空間。修復工 程人員在河中種植了蘆葦等很多水邊植物,在岸兩旁種植了許多花草並堆砌了造型各異的石頭,並在堤邊修建了文化墻,把清溪川變成了一條文化長廊。漢城市政府 還對周邊地區環境進行了綜合治理。在清溪河道上架設了21座連通南北、各具特色的橋梁,把沿岸附近的各類風味小吃都聯接起來。
目前,修復清溪川的效果已經顯現。在今年7月進行的清溪川通水試驗時,這裡的 平均氣溫要比漢城低3.6度。而在復原前,清溪川高架橋一帶的氣溫比漢城的平均氣溫高5度以上。另外,清溪川一帶的平均風速比去年同期快了50%左右,空 氣顯得清新了許多。人們還驚喜地發現,河流中已有小魚遊弋,白鷺、野鴨和翠鳥等也在這裡棲息。與此同時,清溪川工程的經濟效益也已逐步顯現。工程還在進行 當中,周邊的房價、地價就開始飆升。漢城市政開發研究院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與投資相比,產出效益將達59倍。而且還會在全國產生23.78萬億韓元生產 和附加值效果,解決漢城24.4萬個就業崗位。報告預計每年遊覽清溪川的外國遊客人數將達到200萬—300萬名。(解放日報/張敏)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0/03/content_3577945.htm
星期一, 10月 31, 2005
漢城變“首爾” 何以讓人有些費解
韓國人的民族性格實在是夠強硬的
------------------------------------------
1月19日,韓國首都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漢城市的正式中文名稱已改為“首爾”,不再稱“漢城”。
為何不再稱漢城呢?對漢字文化圈的人來說,使用了600年的稱呼,突然要被抹去,確實是有些納悶和費解的。
首先,韓國首都的位置沒有變更,何況遷都計劃已被否決。其次,用韓文書寫和稱呼的Seoul也照舊,改變的只是要中國和世界華人不再用“漢城”來稱呼它而已。換言之,這是針對華人的一項片面通告。
李明博市長列舉了三大理由,說明韓國首都為何不應再稱“漢城”。
第一,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按Seoul英文標記的發音來稱呼韓國首都,唯獨中國人 按古代名稱將之稱為“漢城”。第二,漢城改名已有百年曆史,中國人繼續稱它為漢城,不符國際慣例。第三,韓中交往日益頻繁,Seoul與漢城發音不一,含 義也不盡相同,使用就帶來了“很大的混亂”。比如,韓國有兩家大學,一是Seoul大學,另一是漢城大學,中國人都稱它為漢城大學,這就造成交往的混亂。
對“漢”過敏症?
漢城當局在去年1月間成立了“Seoul漢語新標記委員會”,原本計劃半年內選出一個“發音相近,意義良好”的全新中文名字。不料,6月發表初選結果之後,新名稱就石沉大海,直到今年1月才正式宣佈以“首爾”取代漢城。
李明博市長說,“首爾”的發音接近韓語Seoul實際發音,意思又是“第一城市”,相信中國人會很快熟悉這一新名稱。
韓國的地名,由韓國人來決定,是天公地道的事,何況又是首都,純粹是韓國人的“家務事”,外國人當然是不容置喙,而且必須給予尊重。但是,熟悉中韓關係,特別是韓國獨特民族性格的人,並不作如此單純的解釋。
首先,漢城市是首都,但市長卻是民選的,市長能否代表中央政府宣佈,“漢城中文不 能稱漢城”?第二,中國人翻譯外國地名,甚至國名,除了音譯,也可以意譯,比如德國的慕尼黑、美國的舊金山、檀香山、英國的康橋、牛津等等,既有歷史背 景,也有約定俗成因素。無論如何,規定中國人如何用華文來表達,卻有干涉文化內政之嫌。
第三,“漢城”這個名字,並非中國人所起,是朝鮮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成桂所定。史載,李成桂1394年從開京(現開城)遷都漢陽,從此將它正式命名為“漢城”。
朝鮮半島過去從吸收中國文化,使用中國漢字,前後已超過2000年。即使朝鮮王朝 第四代國王世宗,於1443年創立了朝鮮式的拼音方塊字——“朝鮮諺文”(也稱韓文),包括戰後全面排斥漢字的諺文主義興起,它的語言文化政策就一直在左 右搖擺。漢城非漢城,難怪有人會懷疑,又是對“漢”字產生過敏症的表現。不過,取消了“漢城”,還有“漢江”從它心臟地區日夜流淌,不是理還亂?
有人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認為“漢城”每次改名,幾乎都跟韓國人的民族心態有 直接或間接的關聯。1394年李氏王朝在此建都,改名漢城,讀音是朝鮮式訓讀Hansung。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又將它改名“京 城”,讀音是日式訓讀Keijo。1945年朝鮮半島獲得解放,大韓民國又建都漢城,雖然口稱它為“首府”,卻不寫漢字,僅用韓文拼寫,Seoul遂成了 朝鮮半島唯一沒有漢字標記的城市。
尊重漢城當局的決定
過去,世界華人一直把韓國首都稱為漢城,一是漫長歷史的約定俗 成,二是根據韓國官方印發的中文資料,以為它的正式名稱就是“漢城”。所謂“百年前就不再稱漢城”,顯然是言過其實。當然,我們應尊重漢城當局的決定,從 此稱呼漢城為“首爾”。
但是,“首爾”是新創的中文譯名。從朝鮮的文化、歷史,到半島的環境現實,所有地 名、人名仍然是以漢字為基礎起名稱呼的,即使南北朝鮮都不在日常生活中繼續使用漢字,金正日、盧武鉉、樸正熙等等,卻都是可以還原其漢字的名字。 Seoul的原本漢字是什麼?為何避而不談,而要把“錯誤”稱呼“漢城”的責任全盤推到中國或世界華人身上呢?這是筆者百思不解的疑問之一。
再者,“首府”的韓語發音原本是Sieur,音譯成英文卻成了Seoul,但 音譯方式卻不限一種,到底是什麼,就有過激烈的論爭。李明博市長說,“首爾”是根據英譯的Seoul再翻過來的,問題似乎又陷入另一個極端,就是太偏重英 譯,而忽略韓文的原汁原味。依據李明博市長的英譯標準論,以後甚至會有人主張,“韓國”的中文標記應該寫成“高麗”,因為標準英譯是Korea.(摘自新 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黃彬華)
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4/content_2547303.htm